您好,欢迎访问尊龙凯时·(中国)人生就是搏!

流水线上也能做创新的主人——记宝钢技能专家王军

发布日期:2024-09-12 03:56浏览次数:

 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,要聚焦体制机制、创新人才培养、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等等。这其中,关键问题和瓶颈的突破尤为重要,创新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举足轻重。近年来,上海已经在科技创新、创新创业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。本周起,“星期一基层典型”报道将围绕这一主题,连续推出本市各行业、各领域涌现的创新先锋,报道他们在科技攻关、创新创业方面的生动故事,敬请关注。

  中国制造业正进入深度调整转型期:落后的企业加快被市场淘汰,自动化设备正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工,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工人走上工厂流水线……制造业的新常态正悄悄影响着中国制造中的每一位劳动者。普通工人怎么适应这种新常态?

  “能不能适应,要看是把岗位当做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,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。”宝钢技术专家王军回答,“这其中,愿不愿意去创新,是最关键因素。”

  30年前,王军从宝钢技校毕业,从最普通的辅助岗位组装工做起,从未离开过生产线,却成为一名成就等身的技能专家,拥有国家专利及申请168项、宝钢技术秘密26项和PCT国际专利申请4项。在产业转型的当下,他和身边的团队,不但没有“不适应”,反而始终引领技术升级,帮助中国制造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。

  王军职业生涯起步的地方,是个看上去不错,但空间又不大的岗位。1985年高考落榜后,他进入宝钢技校学习,两年后分配到热轧厂一精整分厂,成为一名剪刃组装工。

  一方面,剪刃组装是辅助工种,在热轧厂里相对边缘;另一方面,王军高中毕业又读了技校,应付岗位上的活,绰绰有余,而且那时进宝钢,等于捧了令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。

  很多人有了“铁饭碗”,干着不怎么需要动脑筋的工作,日复一日也就过去了,可王军不愿意。进入剪刃班后,王军感到一切都很新鲜,干完本职工作后,只要一有空,就在机器旁、轧线边观察,边思考、边记录,很快在工人中脱颖而出。

  剪刃组装看似体力活,其实隐含较高技术含量,比如剪刃更换速度与装配质量,就与生产密切相关。经过长期实践,王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《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》诞生了。该方法通过简化更换程序,既降低劳动强度,又缩短停机时间。以前更换一个剪刃,两个人需要一个半小时,采用王军的操作法后,一个人只用半个小时就行了。

  这样的工艺创新,很难在研究院和实验室里诞生,而生产一线,恰恰是创新种子萌发的最好土壤。正是通过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,王军的创新动力被大大激发。

  因为出色,王军被热轧厂的领导调到精整机械设备作业区当设备点检员,在这个岗位上,“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”应运而生。紧接着,2003年,王军的专利成果《防油污的矫直机支撑辊》获第17届上海市“优秀发明选拔赛”一等奖;2012年,王军创新项目“高成材率节能环保热轧层流冷却成套装备技术”先后获第111届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第7届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。

  作为现代工业的特征,流水线上的工作是固定的、重复的,工人反反复复的枯燥工作,带来最大的熟练度,从而保证产品质量,提高生产效率。

  正因如此,产业工人很难对自己的岗位真正充满兴趣,对大多数人来说,这确实只是一份“养家糊口”的工作。

  然而王军打破了流水线年在一线岗位上的努力,与设备“亲密接触”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对于设备的结构构成,可以熟悉得像自己的左右手,工具在王军的眼里都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,他希望这些生命能在自己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更好。

  王军的不安分、爱琢磨,证明了生产线不是僵化的;只有肯创新,技术工人不止是流水线上的“螺丝钉”,还会是流水线优化升级的“引领者”。

  王军及其团队最近在研究的层流冷却技术,是一个世界难题。这项技术的投入使用,不仅能节约用水用电,还能有效提高成材率,如果原来只能产生500万吨的成品,使用这个技术以后,将会多创造4万吨成品的效益。

  王军口才很好,讲起来滔滔不绝,在热轧车间里是受人尊敬的技术专家,也是年轻人的好老师。

  王军有一名爱徒,85后小伙,上海人,家庭条件不错,大专毕业进入宝钢热轧,过了两年,还只是初级工。王军觉得他很聪明,但本地小孩,缺少吃苦精神,懒得动。

  当时正好宝钢搞师徒结对,王军主动要求跟他结对,逼他学习,“激”他说:“跟你一起进来的,有的都是高级工了,怎么你还是原地踏步?”在王军的“逼迫”下,小伙子几次眼泪水都出来了,但很快考出了中级工、高级工,今年马上要考技师。“在宝钢,技术考试没有创新成果,一票否决。”王军说,他第一不会为徒弟打招呼,第二自己那么多专利,一项也不会让徒弟挂名,“创新必须自己去摸索”,这是“王老师”的原则。

  “很多人平时在生产线上遇到问题,动脑筋想办法也解决了问题,如果多一点思考和总结,就很可能形成创新成果。”王军说,对一线技术工人来说,熟悉生产线是创新的最大优势,一线工作也是创新的宝库。

  2008年10月,王军创新室成立,以王军为中心的团队通过传、帮、带,传承技术,引领创新工作,带活蓝领团队,推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。王军创新室引导着宝钢股份热轧厂职工创新工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,连续十二年获宝钢创新排名第一,共获专利679项,获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5项,三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8亿元。

  高级技师,宝钢技能专家,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,上海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导师团主讲嘉宾,八家创新工作室导师……王军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。如今的王军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刚进入企业的新人,他常对他们说:“不管做什么,都应该有追求,有梦想,才能让自己做得津津有味。”

  采访王军,最大的感受是来自技术工人的创新自信。王军的职业起点并不高,进入宝钢时学历也不高,但他对于技术创新,充满热情,充满勇气。

  这种创新自信是王军的性格使然,但也是环境造就。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,甚至跨国公司,并不鼓励一线工人搞技术创新。因为这些公司强调流程化的严格管理,研发人员管创新,工人只要严守生产程序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。

  但宝钢不是这样。这家企业有强大的中央研究院,也鼓励一线基层员工充分发挥创新能量,并有切切实实的激励机制为之配套。在宝钢生产一线,创新不是空话、不是概念,而是渗透人心的一种习惯。所以宝钢有孔利明、王军、王康健……都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; 所以一代代进入宝钢的年轻工人,有样学样,哪怕没经验、什么也不懂,也会想着要创新,想着通过学习掌握创新门道; 所以宝钢多年来一直掌握着先人一步的核心技术。

  今天的中国制造,从企业到每位从业者,都迫切需要这样的创新动力。如果企业没有创新动力,员工就不会热衷于创新,创新文化就难以形成。

  期待中国制造、上海制造能涌现更多的“王军”,也期待涌现出能给更多“王军们”提供创新舞台的优秀企业。(记者 徐蒙 本报实习生 杨小玉)

产品推荐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尊龙凯时·(中国)人生就是搏! 版权所有 备案号:

020-88888888